互联网金融:心存戒心还是同台共舞?
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在国内异军突起,不断向金融业的各个领域渗透;而与此同时,频繁出现的平台跑路、倒闭事件,又让许多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心存戒心。光环之下,互联网金融究竟该如何摆脱喧嚣泡沫,与传统金融业更好地同台共舞?
一、金融业遭遇“互联网+”风口
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行业成为最早赶上“互联网+”风口的新兴业态之一。近年来,以P2P、众筹和互联网理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传统金融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加速创新、改造升级。
在19日举行的“2015中国(上海)互联网金融峰会”上,专家指出,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基因,“便捷、参与、数据思维、用户体验”的特色在为金融领域注入竞争动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在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破解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促进金融领域深化改革等方面产生了强大的“鲶鱼效应”。
目前,相比其他行业与互联网的“联姻”,“金融触网”在社会大众中早已不再陌生。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一些年轻人的积蓄可能都交给了“宝宝”们,并通过众筹、P2P等,成为了许多项目的“投资人”。
据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介绍,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达到了269家,P2P平台近2000家,年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众筹平台总数约128家。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通常包括存、贷、汇三个方面,互联网理财成功分流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P2P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第三方支付挑战了商业银行的汇款业务。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兴起元年,那么经过2014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风口已经在一年的调整与发展中逐步确立。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正越来越明晰——形成了普通投资者、平台运营者、风投机构、融资需求者、资讯服务商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格局。
以“互联网+金融”为特色的金融创新,不仅触动了传统金融的转型升级,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汪活水,更好地浇灌了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之树,为更广更深地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全新动力。“阵营更庞大,场景更丰富,监管更上心,投资更高频”,也将会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安全事件频发敲响行业警钟
互联网金融正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红火过后,也留下“一地鸡毛”。跑路、倒闭、资金挪用、非法集资等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投资者面对野蛮生长的行业和良莠不齐的平台不禁心生疑虑,继而产生不信任感。
“互联网金融高歌猛进之下也有新生事物发展的曲折。”有业内人士表示,以网贷为例,在目前已形成的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保险、银行、信托等多种形式的网上金融交易结构中,网贷是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风险控制不成熟、监管措施尚处摸索阶段等原因,非法集资、携款潜逃在这个行业也屡有发生。
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2014年,国内整个P2P平台跑路达到276家之多。广东和江浙等有传统民间高利贷习惯的地区,既是P2P的发达地区又是事故多发区。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兼金融服务一部主任季家友认为,在看到互联网金融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本质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改变。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本质,仍然具有传统金融的风险,比如说流动性风险、操控风险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决定了其有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风险。
“作为一个尚未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行业,互联网金融的抗风险能力亟待通过规划化和市场化的手段得以加强。”专家表示,风控能力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核心。
三、“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和国外相比,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些业态发展指标和规模已经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实施变革和创新。今年除了大量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不断展现之外,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互相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非常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并购潮。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体系发挥协同互补作用,把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经济活动统一起来,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更灵活的渠道和更多商业机会,也为自身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监管缺失一直被看作是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大“短板”。据悉,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框架。
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也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效举措。在“2015中国(上海)互联网金融峰会”上,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上海)互联网金融企业诚信宣言》。这不仅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有力约束,也将提振企业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自觉性。
目前要按互联网规律开展金融混业监管,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设计具有业务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开展数据化的实时风险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