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技术 > 原来以色列版的“大众创业”长这样

原来以色列版的“大众创业”长这样

时间:2016-4-28 浏览数:5928
     核心提示:以色列为何能成为“创业之国”?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无法解释。它是由几个方面在特定时机下共同发酵产生效果,独一无二但的确又颇具启示。
     人口不足800万、国土面积仅 2.2万平方公里且其60%还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国家,为何会成为“大众创业”?为什么这个人口还不及北京、上海的国家,其科技创业公司多达4000家,密度居全球第一?为什么在技术创新方面,以色列能仅次于瑞士、芬兰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以色列?这是很多中国人都想弄明白的一件事情。
     “军人基因”
     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表示,参加过叙利亚战争的以色列坦克指挥官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工程指挥官。他们执行力强,而且一切以细节为导向。这是建立在20多年实战经验基础之上的——兢兢业业,敏于观察。
     不少人将以色列创业的成功归于该国的军事和国防工业。的确,军队文化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非同寻常,也因其缔造了很多成功的衍生公司。
     从地理位置看,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与周边关系处于长期紧张局势。战乱虽非好事,却天然地逼迫出以色列人超凡的胆识和勇气。
     裴则男是以色列以中传媒中心的发起人兼主任,长期关注以色利创业创新情况,且颇有见解。
     “首先,服兵役生涯能够教给年轻人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赋予他们积极性和使命感。而移民国家的特质又催生了一批非常努力的人。”裴则男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推动了以色列创业氛围的形成,而现在这些因素也仍然在延续。
     在以色列攻读MBA的中国人陆璟皓对此也深有同感。来以色列之前,他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家顾问公司做分析师。2013年初,《创业的国度》中以色列全民创业和创新的故事让他对这个国家有了初步却深刻的印象。
     陆璟皓发现,很多书中的描述开始变得直观且清晰。“学校组织去参观英特尔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走过来一名高管,冲着我的一个同学打招呼,他们从前在海军是上下级关系,而参观就是那位同学牵的线。” 陆璟皓认为,“全民皆兵”的以色列,军旅生活可谓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军队文化是以色列不可或缺的创业资本。
     根据他的观察,在以色列创业群体中,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军队中担任技术、情报工作的精英,退伍后和兄弟连的伙伴一同创业。这类公司主要从事情报分析、网络安全、通信光缆等高科技、高利润行业。
     政府培育
     当然,以色列的创业氛围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初期仍然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和培育。
     4月底,《创业家》杂志社长牛文文、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共同率领“黑马游学团”赴以色列访问,得到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亲自接见。
     徐小平在访问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以色列一些技术的立项、研发一开始就是市场化的,还是政府在背后支持?
     “两者都有。”以色列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尤金·坎戴尔表示,很多事情是由政府先开头积极推动,然后慢慢地由私人企业接管过来,使之市场化。
     裴则男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开始鼓励创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也积极扶持风险投资产业。为帮助风投公司成长,政府初期会给予这些公司一些种子基金,那些活下来的公司便成长为今天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他的则失败了。
     “例如Gemini Israel、Teuza等知名公司都是那时候开始成长的。”裴则男说,这得益于政府Yozma计划的实施。1993年,为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以色列政府拨款1亿美元启动Yozma计划,旨在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对以色列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以色列政府与外国投资商合资成立了10只风险投资基金,外国投资者持有60%股份,政府持有40%。在5年时限内,外方可按约定的价格收购政府手中的股权;政府则被允许以其拥有的部分资本进行直接投资。”裴则男表示,政府的这项举措,一方面降低了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更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

     “不过,现在以色列政府起的作用已经很小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已经能够依靠自身力量支撑了。”裴则男表示。

     “借力风投”

     被称为“全球第二适宜创业之地”的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商业中心,其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大道上,分布着700多家创业公司。这些公司通常由不超过5人的团队组成,成员相对年轻。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国际大型科技公司的敏锐嗅觉当然不会错过,本地创新和外部市场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以色列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这里现已形成许多跨国公司都将以色列视为自己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局面。
     “以色列人擅长利用最少的资源研究出顶尖的、待收购的核心技术,使跨国企业有意识地在以色列培养创新团队。” 陆璟皓说。
      根据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数据显示,有264家外资企业在以色列设有研发中心,其中有80家为世界500强企业,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微软、IBM、惠普、雅虎、甲骨文、西门子、通用汽车、通用电气、西尔斯和易趣等,英特尔、微软和IBM在以的研发中心均为美本土之外的首家研发中心。而跨国企业在以研发中心为以色列提供了约50%的高科技就业岗位。
     以色列推动了跨国企业的技术发展,这些跨国企业也同样促进了以色列的经济发展。从2002年到2009年,在以跨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了121%,年均增长12%,占以色列商业领域15%。此外,这些企业研发投资也占据很大份额,其中2012年,以色列商业领域的75%的研发投入来自外国公司。
     除了国际大型公司以外,风险投资人对这里也青睐有加。
     “现在的投资机构,既包括以色列本土的风险投资者,也包括全球顶级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这些投资会直接投向以色列的强势领域,例如安全网络、传播和半导体、因特网以及移动领域。”裴则男说。
     在裴则男看来,以色列的创业者要想有更大发展,有时必须得借助外力。例如在创业之初,创业者们会面临本地市场有限的问题,“任何公司如果想要成长,创业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要有全球思维。”
     创业生态
     新的迹象也显示,愈来愈多的东方人逐步开始了学习以色列之旅。
     例如,南京市政府在2012年表示,未来5年将派遣1000人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学习,学习课程的名称叫做“创业精神与创新——以色列模式”。广东、江苏等地还与以色列建立多个中以合作园区,中国引进以色列领先产业的高科技项目,借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建中以合作园区是好事,但基本都是中方企业携地方政府划地造楼加优惠政策,吸引以色列公司搬过去,面对中国市场研发。但我见过的几个政商界人士都对我说,目前园区吸引过去的以色列公司还不多,成果寥寥无几。”陆璟皓表示,许多地方最难模仿的,其实是以色列独特的创业创新生态。
     在创业生态方面,不得不提以色列孵化机构。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制定了孵化器计划,由工业和贸易部属下的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简称“OCS”)执行。现在,以色列24个孵化器共运行着200多个项目,每年总投入约3500万美元。每个项目85%的预算资金由政府出,其余资金与资源则来源于个人捐赠、院校、地方政府与知名企业家。孵化器拥有项目公司20%股权,如果项目孵化成功, “OCS” 提取销售额的3%,再拨给孵化器,用于改善孵化器的各项设施等。这一措施极大促进了以色列高科技产业以及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罗斯柴尔德大道上的那些创业公司,只需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就可以为他们梦想中的王国奋斗,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去找那些与政府合营的加速器、孵化器,每个月付一两百美元就会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陆璟皓所说的以色列创业生态,值得中国创业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深思。